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太阳成tyc7111cc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成tyc7111cc -> 正文

授业解惑 备彰师道风骨 谦而治之 尽显学者风范——访金融系博士生导师魏巍贤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6-28 点击数:

人物名片:

魏巍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其后,在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11月任职于太阳成tyc7111cc至今。

魏巍贤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特别是汇率经济学、金融经济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市场与金融工程等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首先建立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至今已在《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管理科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统计研究》、《预测》等权威和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EI收录8篇;英文发表6篇,其中2篇发表在英国的《Applied Economics》上,这2篇论文都已被SSCI收录。出版专著一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厦门国际银行、厦门市旅游局等单位委托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第五届(2001年)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三等奖、第六届(2003年)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陕西省第五届(1993–199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一篇论文,不谈也罢

一个书架,两张一字排开的办公桌,两张会客用的椅子和一个茶几——这就是魏老师的办公室,简单而朴素。

见到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来意之后,魏老师谦虚而坦率地说:“不过就是发表了一篇论文,算不了什么,如果是关于怎么做研究的,我倒可以说一说。”但禁不住我们的再三要求,魏老师还是简单介绍了他新近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这篇论文。论文主要是基于他在03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中的研究成果,对于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如何对汇率水平进行调整以及其对于经济的影响的量化分析。

魏老师对于论文的事表现得很低调,并不多谈。但当提及如何做研究时,却显得很兴奋,眼睛炯炯有神,似乎都发着光。对他来说,进行研究固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基础仍是兴趣。“兴趣是关键!”他说。

——“基础”很重要

谈到做研究的关键,魏老师一再强调“基础”很重要,这一点不论是对于老师或是同学都是通用的。掌握的工具、模型多了,在需要的时候就知道该用何种工具来解决问题。对老师来说,打好雄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还需要更多地接触学术前沿,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魏老师坦言,经济类的学科知识更新很快,要不断地了解新的信息。这不仅仅包括专业性的文献,还需要不断地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他幽默地说,经济学家就像家庭主妇一样,信息不断更新,也就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可以做研究,考虑问题也应如此,不断更新思路。

对于老师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本科阶段,更需要把基础打好。这当中不仅仅包括经济学中的三大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还包括一些相关的工具性软件的使用,这些对于进行定量分析,增强分析的说服力很有帮助。尤其是计量,对于本科生来说,需要更多地进行练习,熟悉这个工具。但所谓的“基础”对于不同年级的同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本科生而言,掌握好目前所开设的课程就足够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多进行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思路。而对于更高年级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掌握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就成了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但不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多进行专业相关的阅读都是很有裨益的。

在众多工具中,他特别强调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的能力十分重要。在一些国际性的会议中,要能够做到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但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薄弱项,还需要加强。例如系里开设的双语教学的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提高的机会,同学们还可以尝试用英语记笔记、写些短文,会很有帮助。同样的,数学也是重要的工具之一。他引用了一位经济大师的话:“经济学不仅需要的是悟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因此,他希望学经济的学生能更多地加强数学方面的训练。此外,要想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深入,掌握一定的数据、信息的搜集技巧,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很必要的。谈到如何对待不同时效性的资料时,他认为应视情况不同而定。如果需要写些针对当前新闻事件的短评,掌握即时资料就很重要,但如果是学术性的研究的话,所提出的理论本身的说服力、价值则更为重要,至于所用的资料相对的就不需要有那么强的时效性。

此外,魏老师还建议,本科生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如何开展学术研究,还可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跟着老师做课题、搞研究。哪怕只是帮助老师搜集资料、查找数据,也可以借此观察老师的研究方法,了解、进而掌握研究思路的提出、论证的方法以及如何形成研究报告。毕竟大学和中学不一样,这样日后搞研究的时候才不会出现“两眼一摸黑”的情况。而从老师的角度,他认为只要学生提出的研究理由充分,就应该予以支持。

他还补充道,同学和老师间的讨论很重要,很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讨论中迸发出来的。即使是老师与老师之间,交流也是很重要的,通过交流才能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这其中学术会议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注重培养“读”、“写”能力

在研究方面,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读”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当中兴趣十分重要。通过了解大量的信息,才能发现问题,参考众多的文献,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当问及本科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这对于其开展研究有何影响时,魏老师表现出十分的理解和宽容。他说,阅历不足未必会影响其进行学术研究,很多科学家的学术成果都是在大学阶段发表的。本科生如果能通过大量的专业阅读,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哪怕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那也是很好的。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对于研究会更有帮助。“多写”是要多练练写学术性文章的“手感”。对于本科生来说,应该有意识地写些小短文、短评,平时课程上要求写的一些小论文也是很好的练习途径。

此外,在选题的时候还应该多加考虑,应尽量避免一些已有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是已经过时的选题。他说,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六个字:“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性”在于问题本身,而“必要性”则是基于你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魏老师十分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性的研究,也十分支持学生把自己所写的论文投递出去。他说,投稿的成本是很小的,至多就是不被采用。投稿的对象既可以是一些专业的学术刊物,也可以是媒体性的刊物,即使是校内的刊物也是可以的。

末了,魏老师表示,教学与科研本身是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些研究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并不仅仅适用于学生。

——编者后记

访谈中,魏老师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他渐渐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位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传道、授业、解惑”在他身上充分地得到体现。我们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的谦逊、大度与坦诚:对于已取得的成果,他不愿多说,而对于分享研究的经验,他又侃侃而谈。虽然我们只是第一次与他接触,他却已让我们肃然起敬。

采访:太阳成tyc7111cc宣传中心 吴臻 林剑平

整理:吴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