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太阳成tyc7111cc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成tyc7111cc -> 正文

汪同三教授:计量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4-17 点击数:

第一个问题,谈谈经济计量学、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

计量经济学的英文单词为Econometrics,由挪威经济学家Frisch在1926年模仿Biometrics提出。国内有两种翻译,“经济计量学”与“计量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的基本,一个是经济理论,一个是数学特别是概率统计;经济计量学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数学基础,现在经济计量学更离不开数学。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可以简单举例如下:全世界唯一的经济协会,其中文译名为“经济计量学学会”,担任其中要职的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计量学家。如果把范围放宽一些,大多数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都与计量经济学有关;只有一名获得者——诺思教授,其研究没用到计量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都曾授予过数学家。

经济计量学的基础,除了理论经济学之外,另一个就是数学特别是概率统计。在经济计量学上,概率与统计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预测,比如某人张三李四可以活到80岁,这可算是一种预测;明天要下雨,这也是一种预测;或者说中国2006年的GDP增长率为9%,这就是经济预测。上面这三个预测的说法,可能是预测学家用的语言。就第三个预测而言,如果年底国家公布出来的GDP增长率刚好是9%,那纯粹是运气。作为经济预测学家,应该怎么说呢?应该说:我们预测2006年的GDP的增长率的均值为9%;或者说其有75%的可能性是9%;或者说其在8.5%-9%这个置信区间里。用概率的语言来预测,才是真正的经济预测。我们预测出9%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越大,那么预测越好;如果把预测固定在某一个区间里,这个区间越小,也预测得越好。

第二个问题,谈谈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计量经济学的历史并不长,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计量经济学不是在大学殿堂里产生的,而是社会实践逼出来的。比如说,在农业中,作物的丰收与欠收的交替,牲畜的高价与低价的变化,诸如此类,迫使经济学家想找到一种理论来研究解释它们。这是计量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计量经济学在20世纪初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比如30年代的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了。同时,由于德国纳粹对经济学家进行迫害,致使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对传统计量经济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美国的名为COLIS的委员会,一些著名的老计量经济学家都曾在里面工作过,而且该委员会出版了一系列计量经济著作,大约有二三十部。这些著作,奠定了以后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此后全世界的高等院校的计量经济教材都是以这些著作为指导而编著的。

二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计量经济学进入了一个非常高速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美国。计量经济学最直接的用途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而这些模型最主要的作用是对经济作出预测。

60年代后期,以经济计量模型为基础的经济预测,在美国兴旺发达,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比如当时的资料数据公司和沃尔顿公司等,其经营业务主要是大型的经济预测模型体系。这些大型经济预测模型体系的出现以及投入商业化运营,使之成为欣欣向荣的产业。

但是在现代,美国已经很少见到这类公司了,因为它们的预测出错了。在60年代末,人们根据这些模型预测得出美国、世界未来的经济将是一片欣欣向荣。但是,1974年的石油危机,一下子打破了人们的美梦,美国、世界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增长,而是双双出现了衰退。这次预测,不仅出现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让美国遭受了巨大损失,许多公司因此而破产,工人也纷纷失业。于是,这些经济计量模型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商业价值,从实业界退出,回到研究机构中,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以致到现在,还没喘过气来,也未能恢复到60年代那个繁荣的状态。当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批评说:“计量经济学经济模型试图给经济这艘轮船装上翅膀,让其起飞,这是不可能的。”

经此挫败,计量经济学家纷纷退回大学,关起门来重新研究计量经济学。于是新一代计量经济学家比如格兰杰教授开始成长起来,可以说他们也是实践逼出来的。新一代的计量经济学家在思考:为什么这些传统的经济模型会失灵呢?为什么做出来的模型一开始的时候都很好,但后来却没有作用了呢?这就导致了对经济变量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的研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可以把任何变量放入模型来研究,任意把两种变量放在一起得出其具有相关关系。新一代计量经济学家认识到,传统计量经济学在此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于是,计量经济学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想找出经济变量之间正确的关系或者说经得起检验的关系。计量经济学加强对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关系的检验,后来产生了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理论,其主要是更严格地加强了统计的假设要求,加强了经济变量选择的条件,由此产生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的经济学的特点主要是把目标问题分成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两个部分,理论上长期趋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但现实状况却是经常波动的,两者不一定拟合得非常好。而这个经常波动的情况,用什么来解释呢?计量经济学家采用了短期波动因素来拟合它们。

第三个问题,谈谈现代计量学的未来方向

第一个方向还是预测,但现在的预测没有60年代描述得那样确定,而是更多地表述为假如怎样,在一定条件下,结果会怎样。在预测中,采用概率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比如现在说明天要下雨,一般要这样描述为明天95%会下雨,而人们根据这个预测采取何种行动则主要看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和各人的自身情况。

第二个方向是用微观数据研究宏观问题,而以前研究宏观问题则是主要靠宏观数据。比如要研究一个国家的GDP问题,则必须收集以往相关的宏观的GDP数据。而以凯斯曼和麦克曼森为代表的所谓微观计量经济学家,则主张用微观数据来研究宏观问题,比如要研究消费问题,宏观计量经济学家要收集诸如每年的消费总量的数据,而微观计量经济学家则不同,他们需要的是家庭调查数据。微观计量经济学家通过对几百上千个家庭的消费状况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这个国家的消费状况。

第三个方向是做比较基础的技术性的理论研究。他们主要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社会现象问题,而是某种数理问题,比如非线性的时间序列问题、面板数据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比如说洪永淼教授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若要把他的研究领域的东西拿来研究厦门的经济问题,则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取得进展了,计量经济学才有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在现代计量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把经济计量学引进经济研究中,应该如何运用呢?早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在博士论文中提出这样一个思路:要从理论分析到数理分析再到经济计量分析。具体来讲,就是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理论分析,然后要把理论分析抽象成数理分析,用数学来表述它,再接下来才能到经济计量分析。举个例子,我们进行生产函数的分析即产出与投入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进行理论分析,产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就是理论分析。接下来第二步,就要进行数理分析了,就是把我们想研究的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比如Y代表产生,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那么可以假设Y=Y(L,K)。再进一步对这个假设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基本上把理论分析抽象成数理理论。再接下来,就得根据我们收集到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最后得出Y、L、K之间的线性关系式。此时,就基本上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

但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家,特别是欧洲学派,提出了一种跟以往不同的新方法,就是在研究某一问题的开始时期,尽量把有可能的变量都纳入考虑,然后根据计量方法慢慢地把一些不重要的变量剔除出去,最后只留下一些重要的变量。这也是现代时间序列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方法。

第四个问题,谈谈数量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太阳成tyc7111cc建立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宗旨之一,就是要继承与发扬王亚南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王亚南先生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当时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入我国,并对其进行本土化。那么我们现在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学,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舶来品,而当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从德国引进的,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起源之一。我们上面所讲的数理分析,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一书中就运用过 。在分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关系时,马克思就运用两个方程表示出来的;而且他运用这两个简单的方程,推算出在战争条件下,两者的生产关系如何;在扩展生产条件下,它们又是怎样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是最科学的、革命的理论,而且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在当时也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当时,运用数理分析来研究经济问题,在除马克思以外的庸俗经济学家中是很少见的,而马克思正是运用这个科学的方法,从最简单的资本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最终是要灭亡的。但不幸的是,现代我国某些经济学家没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之处,“歪嘴和尚念错经”抛弃了马克思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最后一个问题,谈谈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最是提出使用数理方法来研究经济,是孙冶方先生。在苏联斯大林时期,虽然没有计量经济学的存在,但是存在经济数学这一门学科。而就是孙冶方先生最早把苏联的经济数学引入到中国来。孙冶方教授在当时提出一个最简单的数学问题“利润挂项”,就是搞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必须要求产出大于投入。

就因为这个问题,孙教授在当时被打成右倾主义反革命分子,被贬到中国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这些挫折都没有摧毁孙教授的坚定的信念。由于意识到数学在未来经济研究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教授便分批把经研所的年轻研究人员送至中国科技大学进行专门的数学培训。这一批研究人员后来成为中国研究计量经济学的先驱。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也有一批在外的计量学家如关树方、沈士章、朴山等,像我们熟知的钱学森教授一样,冲破西方重重阻碍,回国效力。虽然,当时国家不能让他们从事本领域的研究工作,但他们也为中国未来的计量经济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之时,中国社科院就开始派遣留学人员到海外学习计量经济学,第一批留学人员中就有现在大名鼎鼎的吴敬琏、黄焕章、吴家佩、张寿这四位著名经济学家。而同时,在克莱茵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建议下,我国在1980年第一次在颐和园举办了“颐和园经济计量学讲习班”,邀请以克莱茵为首的7名美国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授课,培训了100多个工作学者,这也算是中国第一批正式学习经济计量学的学员。

(陈创锰 陈唯整理)

TOP